小刘最近在刷手机时看到一个叫"颜值贷"的广告,只要上传自拍照就能申请贷款。作为大学生的他正想换新手机,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了。没想到真的借到了4000块钱,但三个月后要还500元利息,这让他开始发愁了。
这款打着"专为爱美人士"旗号的贷款产品,实际上是根据用户信用记录来放款的。虽然宣传语写得很吸引人,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。最让人担忧的是,明明国家明令禁止向学生发放贷款,这款产品却依然能让学生成功借款。
在社交媒体上,不少像小刘这样的学生都晒出了自己借款成功的截图。有人借了4000元买化妆品,有人贷款去旅游,但很少有人仔细计算过那看似不高的利息背后,实际年化利率到底有多高。
事情曝光后,平台急忙在申请流程里加了个"我不是学生"的选项。这个看似负责的举措,实际上是把识别用户身份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借款人自己。有业内人士直言,这种做法根本就是在规避监管,学生照样能轻松绕过这个选项继续借钱。
与此同时,传统银行也开始重新关注大学生信贷市场。工行、建行等国有大行相继推出了针对在校学生的小额贷款产品。不过专家提醒,虽然银行的风控相对规范,但大学生还是要量力而行,避免过度消费。
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这起事件。这也给所有借贷平台提了个醒:创新固然重要,但合规经营才是长远之道。
看似方便的贷款服务背后可能暗藏风险,特别是对于还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群体。无论是新型网贷平台还是传统银行,借款人都要理性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。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固然重要,但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才是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