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营销的真相
小李最近经常接到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,对方热情地询问是否需要贷款。起初小李还挺高兴,觉得银行主动送钱上门。但当他仔细询问具体支行信息时,对方就开始支支吾吾。后来小李才发现,这些电话十有八九都是贷款中介冒充银行打的。
贷款中介行业存在严重的冒充现象,十家中介有八九家都会以银行名义打电话。这种行业乱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,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中介的话术所迷惑。
精心设计的话术
小王是个小企业主,有天接到一个电话:"张总您好,最近生意怎么样?"小王以为是客户,心里一喜。结果对方第二句就说:"我是某银行个贷部经理,可以给您授信100万。"虽然知道是贷款推销,但100万的额度还是让小王心动了。
针对不同人群,贷款中介都有专门的话术设计。对企业主会以"张总"、"李总"相称,营造熟悉感;对上班族则强调低息、消费补贴等优惠。这些精心设计的话术往往能让人放松警惕。
产品的猫腻
小陈在电话里听到月息3厘的优惠,觉得挺划算。但当他征信有些问题时,对方立即改口说利息要上浮。原本说的低息产品,转眼就变成了年化15%-25%的高息贷款。
贷款中介往往会夸大产品优势,隐瞒重要条件。征信良好的客户确实能享受到较低利率,但一旦征信有瑕疵,利率就会大幅上涨。中介在电话里通常只会强调最好的情况,不会主动告知风险。
征信的重要性
老张发现,专业的中介会先问征信情况,而新手中介则急于邀约。后来他才知道,征信差的客户反而更受中介欢迎,因为可以收取更高的服务费。
专业中介会先了解客户征信状况,而新手中介则更关注邀约指标。征信差的客户往往需要支付更高费用,因为自己很难从银行直接获得贷款。
邀约的陷阱
小刘曾被"隔空批贷"的说法吸引,对方声称已经批了额度,只需去领取。后来咨询银行朋友才知道,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。
凡是声称"已经批贷"、"有额度可领"、"别人额度转让"等说辞,基本都是假的。正规贷款都需要本人到场办理,不可能存在隔空批贷的情况。
谈单的技巧
小赵去过几家中介公司,发现真正懂行的只有两三个人。这些人对银行政策了如指掌,但往往不会直接告知实情,而是强调办理难度,借机加价。
每个中介公司都有核心的专业人员,他们确实了解各家银行政策。但由于利益驱动,他们往往不会直接告知最佳方案,而是通过强调难度来抬高服务费。
收费标准
小钱发现,中介收费主要看征信记录和贷款笔数。白户收费1-3%,贷款记录多的要收10-15%。但这些都是报价,实际成本并没有那么高。
中介收费主要依据征信状况和贷款记录,但这只是报价标准,并非实际成本。就像化妆品一样,价格翻倍不代表成本也翻倍。遇到中介报价,对半砍价通常不会出错。
操作流程
小孙签了合同后,发现操作分线上线下两种。线上扫码通过就完事,如果没过要走线下,这时中介往往会要求加价。
贷款操作主要分线上扫码和线下办理两种方式。线上通过就完成,如果失败转线下,中介往往会借机加价,美其名曰"成本增加"。
如何识别可信中介
老李总结出经验:电话里就要求看征信、谈费用的往往是老手;要找产品经理确认方案;谈费用时让业务员在场;最好找规模20人以上的公司老板。
可信的中介往往会在电话里就要求看征信并谈费用;要求与产品经理确认方案;谈费用时最好有业务员在场;规模较大的公司老板相对更靠谱。
中介的真正价值
小周发现,中介分三个层次:最低端靠试错;专业中介精准匹配;顶级中介甚至能提供资金支持。真正厉害的中介不需要骗人。
贷款中介分为三个层次:试错型的低端中介、专业匹配的中端中介、以及能提供资金支持的高端中介。真正专业的中介靠的是实力,而不是忽悠。
贷款中介行业确实存在很多乱象,但也不乏专业靠谱的从业者。关键在于学会识别,既要警惕话术陷阱,也要理性看待中介的价值。选择时要注意对方是否专业透明,收费是否合理,这样才能在需要时找到真正有帮助的中介服务。